PM2.5

发布者:胡荣光发布时间:2012-12-13浏览次数:626

        我叫PM2.5,大家称我是大气中所有粒径小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我们为可入肺颗粒物。我们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如机动车尾气、燃煤)、挥发性有机物等。我们会滞留在敏感的呼吸道中,引起局部的阻塞和炎症。
  最近,国家环保部公布了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次征求意见稿,其中最大的调整是将PM2.5和臭氧(8小时浓度)纳入常规空气质量评价。将PM2.5纳入评价体系,他们希望有利于消除或缓解公众自我感观与监测评价结果不完全一致的现象。
  随着众人的热议,PM2.5这个生僻的专业术语现已成为人们口中的网络热词。究竟PM2.5是何方神圣呢?
1、PM2.5 的自白
  别看我个头不大,但我的威力不小。最近,我的上榜指数一路飙升,这当中不仅有专家学者的关注,环保部门的注视,还有普通大众的热议。
  我叫PM2.5,大家称我是大气中所有粒径小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我们为可入肺颗粒物。我们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如机动车尾气、燃煤)、挥发性有机物等。虽然我的直径还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1/20,并且在地球大气成分中含量很少,但是我们却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的破坏性最大。与我的大哥PM10比起来,我的身上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能在大气中长时间停留,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
  这些年,我们对人类干了很多“坏事”。如今,越来越多的科研成果证明,我们的大家族-——大气颗粒物,与人类身边的疾病甚至死亡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我们的个头越小,对人类来说越危险,我就是一个典型。
  人们的肉眼看不到我,但是我却时常飘浮在空中,寻找每一个机会伺机而动。事实上,人类就像一部精密的仪器,他们的呼吸系统能天然地阻挡我们入侵。我们家族中一些较大个的污染物,即使进入口鼻,也最终会被鼻腔、咽喉阻挡在外。即便它们有幸进入气管、支气管,也会随着气管内纤毛的运动,被运送出呼吸道。
  不过,人体也处处存在漏洞,对于我们微小的颗粒物,呼吸系统的屏障就无能为力了。当我们小个子穿越屏障后,便开始以各种形式在呼吸道中“兴风作浪”。一个最直接的方式是,我们会滞留在敏感的呼吸道中,引起局部的阻塞和炎症。最近,一项研究显示,我们2.5微米以下的颗粒物,75%的成员会在肺泡内沉积。不仅如此,我们除了自己“干坏事”,还时常有其他致病的物质如细菌、病毒,也搭着我们的“顺风车”,进入人类呼吸系统的深处,造成感染。
2、专家眼中的PM2.5
       马军:PM2.5重点“攻击”人类肺部
  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认为,根据国际上有关空气污染的研究显示,潜在的健康影响可分为短期急性及长期慢性影响。短期接触通常是指暴露剂量为1 小时至1 日之间。慢性影响一般是指70 年的潜伏期。悬浮粒子(PM10、PM2.5)的短期影响有增加肺部炎症反应以及其他呼吸道症状,也对心血管系统有不良影响以及增加短期死亡率。而长期影响则表现为增加心肺及肺癌死亡率,增加下呼吸道症状及降低儿童、成人的肺功能。
  中国作为全球遭受细颗粒物污染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应尽快开展PM2.5 的监测和发布。因为当前,我国仍是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城市大气环境中的二氧化硫和总悬浮颗粒物污染问题没有全面解决。再加上,机动车尾气污染愈加严重,灰霾、光化学烟雾等问题,导致PM10、PM2.5 浓度水平较高。
       朱彤:纳入PM2.5并非大功告成
  北京大学环境与健康研究中心朱彤教授表示,目前,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PM2.5小于10是安全值。但实际上,不同浓度的PM2.5对人体健康都有影响,浓度高低只反映影响程度的大小、健康风险的高低。
  大气颗粒物对光的散射和吸收强,因此大气颗粒物浓度高时,能见度下降,出现所谓的“灰霾天气”。其中,PM2.5对能见度降低的作用很大。然而就目前情况看,据业内人士估计,中国如果按照世卫标准,加入PM2.5后,全国将有八成城市不达标。
  制定关于PM2.5的新标准是个漫长的过程,标准制定后还要花大力气建立监测网,眼下人们急需做的事情:一是如何保证现有的城市PM10达标,二是保证我国现有PM10的标准在短时间内达到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我们PM10的标准是100微克/立方米,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是70微克/立方米。如果要达到上述的标准,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就可以实现。当务之急是要加强对PM10的控制,用以改善空气。
    来源:北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