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产深度融合实现高校科技企业和创新平台协同发展——四川川大智胜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发布者:胡荣光发布时间:2014-11-04浏览次数:438

四川川大智胜软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游智胜

四川川大智胜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国西部高校背景的优秀上市公司。20多年来,一直沿着研学产深度融合的道路,在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进程中,实现了科技企业和创新平台的同步发展。

1、科技企业和创新平台双赢的发展历程

1985年,四川大学计算机系的一批科研人员,组成了课题组,开始了空中交通管制软件和装备的研发,1989年得到民航总局重大科技项目支持,1992年研制成功填补国内空白的航管雷达模拟机获得民航科技进步一等奖。正好我国空管从程序管制雷达管制过渡,急需训练管制员的关键装备即航管雷达模拟机。为了推广这一成果,成立了注册资金60万元的校办企业,由课题组管理。形成了课题组+校办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实体。航管雷达模拟机主要以横向课题的方式推广,迅速应用到全国各地空管部门和民航院校。获得了199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课题组也有了两千万元的横向科研经费结余。我们把其中的大部分经费投入了空管的核心装备空管自动化系统的研发,并于1999年通过了民航总局鉴定,同时还研制成功其他空管装备,如多通道数字同步记录仪程序管制模拟机等,此时原有的课题组+校办企业模式已不适应发展,四川大学于2000年对课题组和校办企业整体改制,设立了四川川大智胜软件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川大智胜)注册资金2200万元,大部分为课题组横向科研结余经费投入。这一年,课题组获准建设教育部现代交通管理工程研究中心,形成了同一团队同时管理高校的创新平台和股份制科技企业的研学产深度融合格局。 

股份制企业的设立调动了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积极性,研学产深度融合大大推动了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川大智胜抓住了军航空管系统装备要求国产化的机遇,在技术竞争中战胜了国家定点为军航空管服务的某单位,连续获得了五亿多军航空管重大装备合同,实现了快速发展,并于20086月在深圳中小板上市。上市后不断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带动企业业绩持续平稳增长,2011年、2012年连续被央视财经50指数评选为上市公司中全国十佳创新公司。 

科技企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四川大学的学科和科技创新平台也得到了快速发展。由于在成果转化上的突出成绩证实了技术创新的先进性,四川大学和川大智胜联合科研成果“CDZS空中交通管制中心系统获得2005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MDSL多通道数字同步记录仪2003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还有四项成果分获军队和部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高水平的标志型成果,一大批国家和军队的重大项目,充足的科研经费和先进设备使得团队在争取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的竞争中接连取得突破。2007年国防科工委授牌视觉合成图形图象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2012年又由国家空管委获准建设国家空管自动化系统技术重点实验室。四川大学80年代才开始兴办的计算机学科在国内排名迅速上升,由西部重点院校的最后一名到名列西部前三。

2、研学产深度融合是一种机制创新 

川大智胜研学产深度融合模式的最大特点是同一个科技团队管理了科技型上市公司,又管理着研究型大学里的国家级创新平台。为实现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共同目标而合作双赢。这一机制创新的成功,离不开相关领导部门的支持。

感谢中国证监会,本来有规定,上市公司必须实现人、财、物独立。像川大智胜这样主要管理团队和技术团队都是由四川大学(股东之一)在编科技人员兼职担任的企业,是不符合上市条件的,但相关领导考虑到川大智胜的三项主要产品中一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两项获国家二等奖,是典型的自主创新型企业,在支持自主创新的大背景下,为川大智胜上市开了绿灯。 

要感谢教育部,批准认可了川大智胜的股权改革方案和科技人员持股。要感谢四川大学领导,不仅从各方面支持科技人员自己实现成果转化,还从管理体制上解决了产学研深度融合中的两个实质性难题: 

1 在科技企业中兼职人员的考评问题。

四川大学和多数高校一样面对科人员按岗位考评。规定了每一种岗位需完成的教学工作量,承担项目科研和到校科研经费,发表论文,获奖成果等考评指标。对于在川大智胜兼职的科技人员,个人是很难同时完成这些指标的,四川大学和计算机学院对我们采取按团队考评方式,即把团队成员的各项考核指标累加起来,形成团队总的考核指标,这些指标完成了,各成员的考核也就达标了。这样科研团队可以灵活安排,让一部分成员主要在校内国家级创新平台工作,多承担教学和基础研究任务,另一部分主要在企业从事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并指导硕、博士生在企业从事研究和实习,并适时轮换。这样既满足了学校管理的要求,又满足了企业管理的要求,同时使科技成果得到了及时产业化和市场化。 

2 科技成果归属问题 

四川大学和川大智胜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规范了人员兼职、研究生实习和科技成果归属等问题。规定兼职人员在川大申请纵向项目所获得成果属川大所有,企业若需使用这些成果,应按成果转化程序向川大购买;兼职人员在企业用公司经费完成的研究成果,鉴定报奖由川大和企业共享,产业化的权利归企业;企业出资在川大创新平台完成的研究成果归属,由该项目签订的委托开发协议规定。这样较好地解决了人员兼职的成果归属难题。十年来,川大智胜购买四川大学成果的技术转让费累计6000多万元,川大智胜委托四川大学研发经费7000多万元。 

3、对研学产深度融合机制的进一步认识

产学研结合一直是国家提倡大方向。在国家强调转变增长模式,强调自主创新,强调要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的今天,川大智胜这种研学产深度融合,实现高校科技企业和创新平台协同发展的机制,不仅仅是高校企业的一种发展模式,也应当成为中国研究型大学自主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一种模式。

四川大学作为国家布局在西部的研究型大学,学校更加重视的是:人才培养,特别市高水平人才培养和引进;承担国家和军队重大研究项目,获得标志性成果;创新平台建设,特别是国家级创新平台的建设;学科建设和相关国家级重点学科建设。 

由本文前面的叙述已经可以看出,川大智胜这种研学产深度融合的机制给四川大学带来的绝不仅仅是经济效益,概括起来有以下六个方面。

1 承担国家和军队大型项目。十二年来共给四川大学带来科研经费13.5亿元,其中973863,自然基金重大、重点项目及其它纵向经费9000万元。军队标志性大项目三个共五亿多元。

2 标志性成果;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二项。军队和省部一等奖五项,均以川大为第一完成单位,另有发明专利63项,SCI期刊论文100余篇,EI论文300余篇。 

3 人才培养

 在川大智胜完成研究的博士后、博士50余人,硕士近300人。作为四川大学“985”工程建设在信息领域的唯一创新平台的核心团队从国外引进了一批高水平人才。 

4 创新平台建设:具有国务院中央军委国家空中交通管制委员会批准建设的国家空管自动化系统技术重点实验室;原国防科技工业委员会批准建设的视觉合成图形图像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教育部批准建设的现代交通管理系统工程研究中心。

5 学科建设:计算机学科排位迅速提升。

6 直接经济效益数亿元:学校投入川大智胜的股权增值40倍(最高达100倍);另累计分红超2000万元。员工股东捐赠股权利益给川大上亿元。 

川大智胜研学产深度融合的发展模式不仅造就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了企业业绩持续平稳较快增长,也符合研究型大学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创新平台建设,重大科研项目和经费,标志性成果等方面的需求。在党的十八大召开的新的历史时刻,我们决心在各级领导的支持和帮助下取得更加优秀的成绩。 

 来源于: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